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后台回复“全程班”,带你开启高效备考 后台回复“择校”,获取一对一择校方案 后台回复“基础训练营”,走好新传入门第一步 一晃眼,时间已经来到了6月底,近段时间后台也收到许多爱宝求新闻评论写作方法、素材和语料的私信。对于新闻实务,尤其是新闻评论这块“硬骨头”,多看优质作品,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评论思维或许是作为初学者的我们能够提升新闻评论素养性价比最高的路径之一了。
这不,千呼万唤中
播播带着爆肝一夜、从上百篇主流媒体新闻评论中挖出的评论语料来啦!
聚焦上半年热点,用最精准打击的方式直击痛点
延伸剖析视角,用举一反三的逻辑习得适用话题
速速码住,常看常新哦!
“大家觉得江西的女生怎么样?”在知乎问答社区里,一名匿名用户自称留学时曾与一名来自江西萍乡的女留学生相识相恋,前女友父母向他提出 1888 万天价彩礼 、数千万房产过户到女方名下、女方上百个亲戚每人给十万元红包等要求,引发关于“天价彩礼”的议论。 1 月 13 日,发表该帖子的网络社区发公告称,第一时间进行了核查,相关内容出自某匿名用户于 2022 年 10 月 16 日发布的回答。该回答于 2023 年 1 月 12 日被发布者修改为致歉声明,承认了杜撰事实。 此外,该用户存在“胡编乱造虚假或引人误解的背景、情节,欺骗、误导他人”的行为,引发严重后果,平台决定对该用户账号永久封禁。 1. “天价彩礼”和“江西女生”,两个元素叠加在一起,呈现出放大的戏剧效应, 吸引大量网友点击阅读和跟帖评论。显然,这位匿名用户知道受众的“痛点”在哪里,类似“1888 万”“数千万房产”等夸张的细节,也达到了吸引注意力的效果。但是,为网络流量而捏造事实,其性质和后果无疑是恶劣的。 这种污染网络舆论、对部分社会群体泼脏水的行为,只会强化社会上存在的刻板认知,扩大群体对立,非但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裨益,还会制造更多问题。 新京报评论《杜撰 1888 万彩礼故事,藏着多少套路?》 2. 彩礼的结,要用情感来解,也要靠理智来化 。巧合的是,作为网络谣言“受害方”的江西萍乡, 去年 5 月印发了《关于遏制高价彩礼推动婚嫁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要求“因地制宜开展高价彩礼专项整治行动”,提出“让彩礼回归于‘礼’的本质”。 换个角度看,此次事件所引起的讨论,也必将更加坚定当地移风易俗的决心。事实上,全国各地都在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让爱情回归本心,让婚姻回归本质,这不仅是家庭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关切。 人民日报评论《“1888 万彩礼”:谣言可以证伪,婚俗却要正视》 3.天价彩礼愈演愈烈,固然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旧的乡规民约等软约束失灵,而新的价值观规范尚未建立,炫耀性心理、“面子”等助推彩礼攀比之风。 但正如不少研究者所指出的,天价彩礼近些年愈演愈烈,显然不是单由文化因素就能完全解释的。按理来说,后者影响下彩礼的变化当是较为平缓的。 说到底,天价彩礼背后实则是经济因素在“作祟”。 很现实的一点是,农村适婚性别比不断走高。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在以 90 后为主体的适婚人群的出生性别比就偏高,农村地区更甚。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更多农村女性得以通过教育或就业等途径走出农村,进入城镇, 进一步推高了农村适婚性别比。在这样一个性别失衡的婚姻市场下,竞争加剧是必然,不断攀高的彩礼就成了竞争获胜的一个筹码。 新文明风尚、网络刻板印象、城乡发展、新农村叙事、流言谣言 近日,动画片《中国奇谭》火了。目前播出 3 集,播放量已超 7000 万;网友评分较高,在各社交平台上凭借口碑出圈;这部动画短片集由 8 个独立故事组成。所谓“奇谭”,指的是故事均为“志怪”;而加上“中国”,则框定了作品的国风气质。骨架脱胎于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血肉由制作精良的动画技术填充,再融入与现代社会和年轻人同频共振的情感内核 ,或荒诞幽默,或凄婉动人,或引人深思。 然而,也出现了“家长炮轰中国奇谭”的声音 ,这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被其中很多情节吓哭了,觉得这部动画不能给孩子带来欢乐、没有教育意义,《小妖怪的夏天》中关于打工人生活的情节也不适合孩子观看。 1. 讲究传统的中式审美,又饱含创新技巧。无论是《鹅鹅鹅》为还原早期电影胶片效果而一帧一帧上色,还是《林林》把 CG 技术用进国风韵味满满的画面,抑或后续即将呈现的三渲二、剪纸、木偶等制作手法和视听语言, 《中国奇谭》拉满技能点,力求呈现中国美学。“术”的层面满满当当,“道”的层面留白取气,有助于避开中国元素拼接堆砌的陷阱,让技术更好服务于内容叙事和形象创作, 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动画作品,一头连着观众,另一头连着主创。 《中国奇谭》导演团队大多只有三四十岁,既有足够经验,又尚未固化风格,“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是最强烈的,是最需要创作机会的”。短片每集不过 20 分钟,但请了 11 位导演、前后筹备约一年半时间。从时长看是小体量、从成本看也不算大制作,但给予了创作者自由、尊重和充裕时间,让他们将作品打磨得更好。有创意、够真诚,才能获得观众青睐,这或许是《中国奇谭》在创作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是故纸堆里的回忆,而更应成为一眼深邃的泉。带着创新思维、时代眼光去发掘,才能让泉眼源源不断、生机汩汩。 《中国奇谭》未必完美,但它的火爆正说明,创作用心能换来观众真心。 “扶持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和东方美学风格的动画电影”,不仅是写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的明确要求,更应成为广大创作者的自觉追求。 人民日报评论:《中国奇谭》,讲年轻人爱看的志怪 丨睡前聊一会儿 2.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动画进入一段低迷期,不仅在作品数量和质量上乏善可陈,还无形中受到了日本、美国动画过度的影响,这既是文化身份的迷失,也与文化素养的欠缺有关。 比如,1999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史上投资最大的一部商业动画长片《宝莲灯》,在各个环节上都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动画片制作方式,但是模仿的痕迹太明显,在人物造型方面设计得也过于简单,就连“石猴”这一传统中国动画电影形象也逃不脱模仿迪士尼的嫌疑。 这是中国动画的“失语”时期,即没有形成自己的动画语言和美学特征。 3.从中国动画发展历史的角度看, 《中国奇谭》的成功,正是中国动画创作者在新时代自我觉醒和自我探索的结果,更是对民族自信和文化身份的召唤。从乡土叙事到唯美爱情,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 《中国奇谭》以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拓展着国漫的表达边界,而其中各自殊异的画风,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奔涌向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奇谭》的出圈还表明,根植传统并不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符号进行脸谱化传播, 从形式到内容的仿古式创作,只会限制中国动画的艺术创新,同时让其失去艺术魅力。 4.事实证明,只有提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才能激发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有坚持本土化的审美特征和视觉形象的可辨识性,并结合现代审美语境的趋向,才能打造属于本土的文化符号, 确立中国动画的世界身份。 新京报评论:《中国奇谭》以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拓展了国漫边界 3.文艺作品的使命是陪伴孩子成长,并非一定要安上什么“教育意义”。 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快乐,启发孩子的好奇心与理解能力,培育孩子的判断能力,看动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家长应该避免“过度保护”的心态,对孩子要做的是保护与引导,而非控制与灌输。 家长有权利选择如何教育孩子,代替孩子选择文化产品;家长也有义务善尽监护职责,主动帮助孩子“避雷”,远离真正的“少儿不宜”内容。套用《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的话就是“像植物一样自由生长”:对动画,对孩子,这句话都是适用的。 南方周末:《家长炮轰《中国奇谭》不足为训:动画与孩子都应有自由生长的空间》 兔年春节档,大银幕争夺战声势浩大。而小荧屏,则是《狂飙》的一家独大,成为了 2023 开年最为火爆的电视剧。《狂飙》高开疾走,不但打破了多项收视纪录,豆瓣评分更是一度高达 9.1,微博热搜上,也每天雷打不动挂着该剧的相关剧情和人物讨论。 1. 直面红与黑、罪与罚的蜕变与较量。 《狂飙》本着对现实负责、对时代负责、对观众负责的精神,以细腻巧妙的笔法展示了在时代变革大背景下,面对发财、升官、权势等各种机遇的诱惑,不同人的不同选择。 剧作大胆而真实地表现了这种蜕变与较量。 “好生活化的电视剧啊,正在追,好剧!”“《狂飙》非常接地气,好看。”观众对《狂飙》给出比较一致的评价。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手法的复归与创新,会比剧集本身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更为长远和深刻。 2.有人把自己埋进黑暗,有人举着微光踽踽而行。《狂飙》除了触发观众对黑恶势力的憎恶之情,更带领观众进入更深层的追问: 为什么安欣、李响们会这么难?为什么好人会活得这么不容易?地方官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政法系统部分领导不作为、一些干警在金钱官位诱惑面前守不住底线,都是要铲除的毒瘤。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将现实主义理论运用于影视作品创作,可以推动作品从“虚假”向“真实”刻画转变,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高度,从而实现对现实黑暗面的揭露批判, 对光明与美善的弘扬歌颂,达到启迪人鼓舞人的目标。《狂飙》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手法的一次创新回归。 4. “安欣”让我们更“安心”!正是有了成千上万名热血正直的“安欣”,老百姓的日子才能安心。电视剧《狂飙》的出圈,正是老百姓对扫黑干警的又一次真情告白和崇高致敬。 2 月 6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基层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狂飙》中安欣一角的扮演者张译,出现在座谈会现场并发言。这也从另一层面表达了对“安欣”的肯定。 5.《狂飙》的热播再一次印证,真正的现实主义应当既有现实的皮毛也有现实的骨肉,既有对现实图景的描画,也有问题根源的追问。 未来的国产影视剧,需要更多的《狂飙》涌现。好的作品会产生更多能量,相信看完了一整部电视剧的观众也会有所收获。也正是这些优秀文艺工作者的精心创作,为我们奉献了这场视觉盛宴。 6. 为什么《狂飙》与普通扫黑题材影视剧相比技高一筹?除了“硬核”演员演技打底外, 《狂飙》的厉害之处在于找准了叙述角度和呈现方式。 “黑恶势力是有原罪的,坏人从故事开始就是坏人。”普通扫黑影视剧与《狂飙》相比,输就输在过早地框死反派角色,脸谱化反派人物,把每个反派角色都塑造成不择手段、阴狠狡诈之辈。不仅如此,剧情中正邪两派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没有过渡,更没有所谓的“灰色地带”。 7.作家路遥曾在小说《人生》中引用作家柳青的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正义在左、邪恶在右,一念之差也许就是一生之遥。 电视剧《狂飙》充分尊重了观众的智商,刻画了一个黑社会老大的发家史,揭露了盘旋在剧中京海市多年黑社会的历史成因,在扫黑除恶、弘扬正气的大前提下,让整部剧显得更加有血有肉、顺情应理、合乎逻辑。 2023 年 2 月 2 日,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在上饶市铅山县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在国内权威刑事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下,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通过开展调查访问、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物证检验鉴定等工作,认定胡鑫宇系自缢死亡,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举国关注之下,胡鑫宇事件终于真相大白。 1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公共情绪既不是绑架民意的道具,更不是随意收割的“韭菜”。 对于那些以谎言制造爆点、收割流量的营销号来说,有必要依法予以严惩。 在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的同时,不得不提,当地在调查处理胡鑫宇事件时存在明显的瑕疵,而这也是网络谣言趁虚而入的重要原因。如果说搜寻工作中的疏漏,给网络谣言提供了可乘之机,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则使网络谣言肆无忌惮地扇动“蝴蝶的翅膀”。 2.针对复杂事件,有效的舆情应对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去梳理出真相; 无效的舆情应对是把复杂问题复杂化,任凭网络传言满天飞,权威信息发布千呼万唤不出来。 令人遗憾的是,此次事件显然属于后者。在公众眼里,所有细节都是还原事实真相的一部分,大家不仅想要得到一个正义的结果,而且想要见证公平正义是如何实现的。正因为如此,只有充分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才能彻底铲除滋生网络谣言的土壤。 3.大家关心胡鑫宇事件,是因为最朴素的同理心,因为人性的公约数,也因为公众对一个生命发自内心的重视和恻隐之心。 但是,唯有真相可以平息争议、抚慰人心。在没有权威结论的时候,也不妨保持理智、冷静,别把悲剧当侦探剧,别给家属伤口撒盐。 西哲卢梭有言,“正义本身就存在于事物的真相之中”。 还原真相,是给胡鑫宇和他家人的交代,也是对法律权威与社会正义的捍卫。然而,很多时候真相不会自动浮现,而需要艰苦的努力、耐心的等候。真相就像一个复杂的拼图,需要一块一块扎实的证据去填补,因此我们常常说,要“给真相一点时间”。 ChatGPT 是由 OpenAI 公司开发的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于 2022 年 11 月推出。ChatGPT 使用基于 GPT-3.5 架构的大型语言模型,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互动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一月末,ChatGPT 的月活用户已突破 1 亿,这距离它推出才不过 2 个月的时间。ChatGPT 也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这是 AI 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传播。 1.ChatGPT 最凸显的问题在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ChatGPT 看似严谨和充满逻辑的回答却漏洞百出,成为“废话文学”的天堂。 对此,有用户称“ChatGPT 喜欢自信地说出错误答案,还有模有样的,极具误导性”。因而, ChatGPT 只能作为猎奇和寻求放松的聊天工具,而不能成为寻求正确答案的“智多星”。 2.ChatGPT 一方面为生产工具与用户体验带来新的可能,另一方面也被恶意使用成为操纵思维与舆论的工具。在百万人参与“调戏”ChatGPT 的背后,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审慎思考。 人类不是为了让自己消失而创造工具,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强大而创造工具。以 ChatGPT 为代表的算法技术只是人类的“左臂右膀”, 让人类节省机械重复工作的时间,转而把精力投入到更高层的组织决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自身的思维和能力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 红网《“最强 AI”ChatGPT 爆火:智能技术更应被理性审视》 3.据统计,我国现存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 109 万家,在资金、人才、底层技术等关键环节上,人工智能产业正在补齐短板,部分科创企业已具备跨模态、跨语言的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的能力, 拥有产业级知识增强大模型,在聊天机器人、智能搜索、智能地图、智能云、自动驾驶、内容创作、智能零售、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在逐渐深耕与布局。 4.在我国,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大数据产业等创新发展前沿,早已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从 2016 年3 月“人工智能”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至今,我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达 5080 亿元,同比增长 18%, 人工智能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成为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光明网:《ChatGPT 爆火背后冷思考:人工智能落地尚需“四步走”》 5.每一次新的 AI 技术的出现,市场上都会有一个担忧,就是 AI 会不会有一天会替代人类的思考,抹杀人类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 AI 并不会,比 AI 更加智能的永远都是人,而创新是人类智能的体现。 AI 替代的是那些“伪创新”, 就比如达芬奇在创作《岩间圣母》时,画面的许多背景部分交给他助手画,这些低程度的、重复性的“伪创新”今后可以交给 AI 来做,这有助于“去伪存真”,激励真正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澎湃评论:《强大到危险的 ChatGPT,会替代人类思考吗?》 人工智能、科技与社会发展、职业合法性问题、新兴职业 24 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2022 年 7 月曾因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在被保研到华东师范大学后,她在爷爷病床前记录了和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瞬间,照片里的她留着粉色长发。但这个事在社交平台发酵后,恶毒评论接踵而来:指责她染发不“正经”; 批评她不配做老师;甚至攻击她生病爷爷,以及用更难听词语对郑灵华进行人身攻击......2023 年 2 月 19 日,网传曾因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的女孩郑灵华去世。 1.从刘学州到郑灵华,“网暴”的幽灵仍在游荡,且从未离去,这是令我们愤怒和心寒的。更让人心寒的是,在郑灵华去世的相关媒体报道下面,还出现了这样一条留言:“好端端的染什么头啊?错了就是错了,还不让人说吗?说了自己又承受不了,怪谁?”合着染头就是原罪?就活该被骂?因为染头被人骂,就要承受?承受不了抑郁而终,是自己倒霉?这一系列问题背后,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混账逻辑。 从刘学州到郑灵华,一个个鲜活生命离世后,还有人持有这种冷漠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那这么多生命逝去后,“网暴”的幽灵仍在游荡,也就不难理解了,说明网暴的生存空间和土壤依然存在。也提醒我们,提醒社会:单靠生命的逝去,叫不醒那些网暴的人, 他们永远想不到自己的恶语相向,对那些脆弱的陌生人,伤害有多大,他们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罪恶,他们总觉得是他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 我们千万不要觉得,刘学州和郑灵华是因为承受能力差。 我们这个社会是多元甚至折叠的,由于成长环境和经历的不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别人的恶语相向。这样的常识,我们应该具备。 2.2018 年,有权威媒体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 5400 万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 4.2%。 这还是几年前的表面数据,如今的数据,可能远超想象。这么大的抑郁症基数,提醒着我们社会,遏制网暴,向网暴宣战,已经刻不容缓。 红网:《从刘学州到郑灵华:“网暴”的幽灵仍在游荡》 3. 实施网络暴力,只需一个闪念,动动手指,但追究实施网暴者的责任,消除谣言、恶评的影响,却需要维权者花费无数的时间精力,并消耗大量社会资源, 结果还未必能成功。是什么样的戾气会导致一些人频频向陌生人投掷恶意?是什么样的人热衷于对无辜者进行谩骂、恐吓、造谣? 人们常常低估了一句恶言的伤害,并以“无心的”“开玩笑”等理由解释自己的行为。但是,当一个个悲剧呈现在我们眼前时,任何理由都无法成为开脱的借口。与网络相连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和礼仪,难道在互联网上就不需要遵守了吗?网络的匿名性,不能成为网暴者的保护伞。 4.逝者已矣。郑灵华曾总结出一些网暴者的共性—— “有的是根本没了解清楚事情全貌,有的是现实生活不如意、想借机发泄情绪,甚至有的是为了赚钱”。归结起来,主要是“不明真相”和“别有用心”两种。 对把网暴当作流量密码的“别有用心”者,当然要通过法律途径严惩不贷。在关于郑灵华的热门话题下,一些用户甚至是带“V”的专业写手通过攻击她引发骂战,以此牟取流量赚钱。 2022 年的两高报告均明确要严肃依法追究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司法机关该出手时必须出手,以典型案例推动社会治理,让相关受害人少一些独自担当。 网暴之祸猛于虎,网络世界的暴戾和伤害必须被遏制。面对一再发生的网暴悲剧,相关的法网、整治手段等须尽快提质、升级。 据澎湃新闻报道,一名毕业于 211 院校文科专业的男生,发了一段视频,表示他在春招会上发现现场公司给出的平均薪资只有 5500 元左右,甚至一些名企开出的工资也低到“伤不起”,自己的五份简历一份都没投出去。 对于“211 文科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 5500 元”一事,网上争议很大。 有人认为这纯属个别求职者的问题,不能代表其他人的情况,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当前就业难、薪资低是个客观事实,希望求职者降低预期。1.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妨多多实习,找准定位,高校也得负起相应的责任,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向社会角色过渡。求职者不妨努力调整心态和认知。市场有市场的规则,人才成长也有人才成长的规律,毕业生不妨调整好求职心态,客观理性面对理想薪酬与现实薪酬的落差。 也就是说,求职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尤其是一些就业岗位相对较少、求职难度相对较大的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毕业后的诸多挑战。 2.一些媒体明确指出,不必在文理专业“谁高谁低”上大做文章。承认专业和个体的差异性,理性看待现实,才是合理的。光明网在评论文章中指出 :“人们也不用否认,文理也好、行业也罢,求职、薪酬的状况差距是存在的。人才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总会出现波动,这些和文理科的价值无关。人们也不必在此刻以鸡汤来应付这种差距,去安慰‘受伤’的毕业生。市场是中性的,也是‘无情’的,它只用数据说话”。 中青评论:《中青评论:薪酬起点不高是选错“赛道”了吗?》 3.麦可思研究认为,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受行业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本科生(2021 届)毕业初期月收入为 7332 元;工作三年后(2018 届)的平均薪资可达到 11281元。 4.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民认为, 就业的“高质量”,包括求职人数与职位需求数量相协调、就业人员的岗位胜任力匹配度较高、个人对福利待遇的满意度与用人单位的人工成本在合理区间等因素。 “对求职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考虑自己能够为用人单位贡献什么、贡献多少。有贡献,贡献大,一般而言会获得高薪资。脱离贡献一味追求高薪,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势必会失去为社会创造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学有所用,用有所学,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创造出社会价值,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就业。”极目新闻:《11 文科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 5500 元”惹争议,眼高手低还是情有可原?》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近日,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他们说: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说的是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形象是善良、迂腐、穷酸、爱面子。鲁迅先生曾说,孔乙己是酒馆里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还穿长衫的人。站着喝酒,说明没钱,没地位,穷困潦倒;穿长衫,代表维护着自己体面的身份,甚至宁愿去偷,也不愿意去做他以为的低贱的赚钱的事。如今的一些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用“孔乙己文学”映衬自己当下的处境。 1.近年来,互联网上颇为流行“XX 文学”,比如之前的“废话文学”“林黛玉文学”“鼠鼠文学”,都属于网络时代的新玩法。网友们用带有调侃意味的文字展示个性,寻求点赞,识别圈层。这种玩法互动性强,手法略显夸张,有时候显得非常“丧”。但自我调侃只是自娱自乐,情绪宣泄,不是洪水猛兽,不必过于大惊小怪,上纲上线,更不要一味地站在高处批判。 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是生活状态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映。如今早已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全社会不会对年轻人的困境袖手旁观。 2.当代青年正处于人生中最丰富、最具活力、最有冲劲的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情绪图谱中,“焦虑—羞耻—绝望”是一个闭环。全社会应该协同发力,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走上“焦虑—勇气—希望”的正循环道路。 3.根据信号理论,学历是个体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获得学历者只能表明个体在某一阶段完成某项能力测试,和身份并无明显关联。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读书获取学历,可以丰富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能力,扩充我们的格局,让我们以书本知识为起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 4. 哲学泰斗伏尔泰曾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 自嘲一下是为了舒缓压力,为了更好地前进,但不要沉溺其中。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逆境,才能厚积薄发。 5.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代表着生机勃勃的开始。经济正在复苏,就业形势正在逐渐改善,青年一代将会有更广阔的平台、更多样的机会和选择。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6.我们还应该警惕,当下在一些网络热门议题背后,“读书无用论”仍有市场,一些人通过短视的计算,认为长时间读书、受教育与眼前短期回报不成正比。但现实情况是,教育始终是保证个体完成身份转变的最佳“赛道”,也是所谓“逆袭”最现实的基础。 只有明白教育本义的人,才知道如何在“赛道”上蓄力前行,在逆境中为自己翻盘。读书受教育的意义绝不能被低估,“读书有用论”应该是一个社会颠扑不破的价值理念。 7.如果我们思想上还有所谓“脱不掉的长衫”的包袱,被“长衫”束缚住自己的个人发展,恐怕无法弯下腰来听呼声、挽起裤腿下田地,可能会错过在广阔天地中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必然出路。 我们都应意识到,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环境,一个人总会遇到困难,但面对困难是放松要求、绕道而行,是自暴自弃、直接“躺平”,还是迎难而上、战胜自我,考验着每个年轻人抉择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我们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跑起来,真正矢志接力奋斗,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共青团中央:《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 8.据国家统计局,2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上升 0.1 个百分点。16-24 岁、25-59 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 18.1%、4.8%。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大是事实。 宏观的大形势,落到这批年轻人身上,就是求职难的现状。在选择相对变少的情况下,年轻人纷纷挤入考公、考研赛道,焦灼难安。身心观感也一次次告诉他们,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变得更为不易,所以心有委屈不甘,又不得不无奈妥协。 红星新闻:《红星评论:孔乙己的长衫,脱不下也不必脱下》 据媒体报道,如今一些年轻人格外偏爱寺庙游,到清幽禅静中去寻找心灵慰藉,将人生转机寄托于超自然力量,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 有在线票务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 310%;2 月以来预订门票的人群中,90 后、00 后占比接近 50%。相关监测数据也显示,2019 年,“寺庙”在社交平台上还处于籍籍无名的状态,4 年时间过去,而今的搜索量增长了 368 倍。 1. 寺庙也是承载中国美学的建筑实体。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以寺庙作为意象的古诗词举不胜举,由于历朝历代的供奉和修缮,很多古诗词里的寺庙得以保留至今。在微博上,有网友称赞南京鸡鸣寺的樱花,认为这是“最有意义的美学课”。在不少年轻人眼里,他们热衷前往寺庙不是为了追随佛祖,而是为了追随心中的传统文化。 2. 从心理需求来说,年轻人在寺庙里求助于“不可知”的力量,是因为现实压力难以排解。 那些上香的年轻人,当然是“有所求”的。但绝大多数朝着佛祖磕头的年轻人也应该明白, 他们所求的东西还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答案,烧香拜佛不过是祈福求安,寻求某种心理安慰罢了。 如果还是对年轻人涌入寺庙忧心忡忡,不如多了解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并设法提供切实支持——无论是考上研究生、找到好工作,还是寻得美满的爱情、抚养健康的下一代,这些年轻人上香时常见的心愿,都能在社会服务体系里找到相应的工作目标。解决好这些诉求背后的社会问题,年轻人对“不可知”的期冀自然少了,对未来就更有信心和确定感。 正所谓,佛不渡人,人唯自渡。烧香拜佛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心理暗示,但好心情还是要自己去争取,佛祖不能陪伴你左右,以积极心态应对压力,才是“下山”以后的正确选择。 中青评论:《年轻人挤爆寺庙,不等于他们投向了佛祖的怀抱》 3.“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苏轼就曾写诗说 ,种田的人希望下雨,收割的人希望天晴,远行的人希望顺风,归来的人又正好相反,如果人人的祈祷都要应验,那造物主岂不是要一天把天气变个千八百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求神拜佛的虚妄。如今许愿、祈祷几乎无所不在,除了实体寺庙,网络上还有“赛博许愿”,一段视频、一场直播都有无数人在许愿。 且不说这么多愿望神佛能不能处理得过来,至少这些愿望本身很多就相互冲突——比如,一位考生祈祷考研上榜,则必然有另一位祈祷者要落榜,这种矛盾又该如何平衡呢?这也凸显了此一行为的现实荒唐性。 就像苏轼的另一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人生的路很长,世界上也没有筋斗云,想抵达理想的彼岸,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自己一步一步走过去。年轻人不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新京报评论:《新京报评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奋斗才是年轻人底色》 4.事实上,大可不必过度解读年轻人进庙上香这一现象。 上香未必是将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上进”与“上香”之间也根本没有逻辑上的直接关系。 不久前,一段失意书生的独白“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登上热搜,不少年轻人与之产生共鸣之处就在于好似突然读懂了 100 多年前孔乙己的心境,这独白背后折射的是同样的困惑、焦虑与迷茫。可见,任何社会环境中,都有每个年轻人都解不开的“时代之惑”。 5.与其武断的批评年轻人上香,不如一探他们执着求佛的真正原因。面对求学之艰、求职之难,婚姻之琐碎,职场之挣扎,现实的残酷、未知的前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压在每个当代年轻人尚不结实的肩头。 在看似一片“佛系”的社交媒体上,近年来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关关难过,关关过”。细想来,哪个现实中匍匐前进的年轻人不是上完香仍去搬砖? 哪个不是一边祈祷好运连连一边脚踏实地奋斗?他们甚至从未真正指望“菩萨显灵”, 他们只是在满是荆棘的奋斗路上,在卷到无力可卷的疲惫时刻,穿着“孔乙己的长衫”于佛前给自己打一打气,聊慰一下小小的自己罢了。 本就生活不易的当代年轻人需要的是全社会出于共情的理解与关怀,而不是“爹味十足”的批评教育。 因为上香就给年轻人贴上“不上进”的标签,实在有失公允。古人尚可祈雨求个好收成,今天愈加包容多元的舆论场怎么就容不下年轻人上香了?中国新闻社:《那些进庙上香的年轻人,未必真的指望“菩萨显灵”》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校友吴幽未兑现 1100 万元捐赠被母校起诉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 2019 年,中国矿业大学宣布其 2008 级校友吴幽捐赠 1100 万元。这是当时矿大自成立后收到的最大单笔捐赠。但是,吴幽因没能履行捐款承诺,被中国矿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告上法庭。 1.诺而不捐,舆论上习惯称之为“诈捐”,指的是捐赠人通过媒体等公开方式承诺的,或签订捐赠协议的,逾期没有按照承诺或者协议规定捐款。 近年来,诈捐时不时成为社会热点,尤其是各类新媒体平台上,表达爱心捐款成为流量的工具之一,但最后没有落实的时常有。 有的在镜头前表演完捐赠,镜头一关,就要把捐款拿回来了,一些明星都曾身陷“诈捐门”,高调参加公益活动图个嘴快,承诺捐赠多少做公益,到处宣发传播,但最后却是不了了之。通过吴幽的案例,也给更多的企业家、明星等人物提醒,承诺捐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要言而有信,不要做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承诺,更不要把公益慈善作为作秀、炒作、忽悠的道具,要珍惜自己的社会信任。 新京报评论:《校友未兑现 1100 万捐款被起诉,慈善不是儿戏》 2.校友承诺的捐赠没到位,反被母校告上法庭,此事不乏戏剧色彩和争议度。 在多数网友批评校友“吹牛不负责”的同时,也有少数观点认为母校讨要捐赠款“不讲体面”。随着校友捐赠日益成为高校办学资金的重要来源,类似情况恐非孤例。 理清其中是非,对于规范教育捐赠、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虽然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但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该规定。简单地说,公益捐赠不能承诺了而不兑现,否则就要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4.在现代慈善语境下,捐赠并非“施舍”。捐赠人和受助者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道德地位的高低,只有责任义务的差异。 作出捐赠承诺以后拒不履行,不仅给本该崇高的公益慈善事业蒙上一层尘埃,也会造成诸多实际损失和负面效应。 在公开宣布捐赠并面向师生演讲之后,吴幽至今没有履行捐赠承诺,其行为对学生造成的负面示范也不容忽视。 如果不让吴幽为其失信行为付出相应代价,很多年轻在校生很可能受到错误价值观的误导——善于夸夸其谈和“画大饼”,却丢掉了诚信的底线。 中青评论:《母校起诉未兑现 1100 万元捐款校友,“不讲体面”?》 3 月 4 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京隆重开幕。沐浴着癸卯兔年的和煦春风,肩负着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2100 多名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汇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同谋务实良策。 1.历史镌刻过去,时间见证前行。5 年共收到提案 29323 件,立案 23818 件,编报各类信息 9000 余期,举办重要政治协商活动 105 场......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和推进决策落实提供参考,一个个数字彰显着人民政协工作的巨大成绩。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2. 事业是一程接一程向前推进的,目标是一棒接一棒接力实现的。 现在,我们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目标在前,使命催征,人民政协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人民网:《“五个必须”深化对政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3. 对百姓“头顶上”“脚底下”安全的重视,是司法为民的应有之义。 群众哪里需要保护,司法步伐就跟到哪里,法治保障就送到哪里。从群众身边做起,从生活细处着眼,一系列举措,用好法律武器,为群众生活安全打造了一把把“安全锁”。守护群众身边安全不失声不缺位,聚焦痛点堵点勇于实践敢担当,办理一件件典型案例,直面一个个实际问题,解决一起起社会矛盾,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彰显着司法为民的初心。 4. “头顶上”“脚底下”“舌尖上”“出行中”的安全与群众日常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法治的触角必须向着不断增加群众安全感延伸。 司法机关还需紧紧抓住涉及百姓切身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一线与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基层组织联动合作、齐抓共管,于细微之处多上几道“安全锁”,于民生关切处织密扎牢“保障网”。加大对典型案件的查办力度、曝光强度,震慑违法行为,就能更好保护守法群众,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5 .全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也是一个展现中国面貌的“样板间”。 两会关注什么、重视什么、推崇什么,反映着社会和公众关注什么、重视什么、推崇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创新”成两会高频词,既折射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更加重视,也说明了全社会对科技创新更加关注、更为期待。这种“重视”“关注”和“期待”正是科技创新走向更深层次、更远未来的土壤和基础。 从百余年前,“德先生”“赛先生”启蒙民众,到全国科学大会带来“科学的春天”;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提出,到“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战略定位,“科技创新”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和重视,弥足珍贵。 6.当一批批科学家走进人民大会堂,参政议政、共商国是,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当科技话题不断上热搜、成热点、变时尚、被普及,科学技术就将逐渐褪去晦涩的外壳,变得可知可感、可亲可敬。 一个科学家群体备受推崇的中国,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时尚的中国,一个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的中国,一个“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中国,必将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 中国科学报:《“科技创新”成两会高频词意味着什么》 凌晨的车票、满当的行程、急速的景区打卡、一天八顿美食还能在周一赶上早八,这样主打高效率高强度的“特种兵式旅游”一出,便抢占了 2023 旅游热词。一言以蔽之,“特种兵式旅游”就是利用周末或两三天的假期,在时间紧、经费少、景区多的前提下,用最少的时间游览最多的景点,主角也多是高校大学生等年轻人群体。 1. 特种兵式旅游是令人羡慕的,那是年轻的力量、青春的气息。当“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的欢呼声响起,当疲惫却灿烂的笑容在一个个景点名胜前被相机定格,当 30000+的步数霸占了运动榜单,“年轻真好”的声音总会在评论区霸屏 。说这话的,或许是正处青春的年轻人们,他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体能与精力,可以始终像打了氮泵一般累并快乐着;也或许是“过期青年”们,他们也曾经年轻过, 如今羡慕的,恐怕不止有那不知疲惫的体力,更是那敢于尝试、不畏辛苦、冲动恣意的青春气概。 2.“特种兵式旅游”挑战体力和时间的极限,追求以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游玩最多的景点, 不仅包含了青春的浪漫主义,也折射出朴素的现实主义色彩。 一方面,经历了三年疫情,被“憋坏了”的年轻人们迫切需要打开一扇天窗,释放压抑许久的旅行愿望,奔赴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正值春日,更不能辜负这良辰美景;与此同时,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往往财力有限,且学习、工作压力较大,便只能在时间密度与性价比上下功夫,努力做到省钱、省时、玩乐三者兼顾。如此说来, “特种兵式旅游”的背面,是真实生活的粗粝质感。 3.或许匆忙赶路般的旅行真的无法深切感受一座城市与一处名胜的气质和底蕴,但也可以兑现行走远方的激情与探索世界的渴望,即使步履匆匆,也能起到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的意义,毕竟摄入营养的方式不只有细嚼慢咽。在当下的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下,精致舒缓的慢节奏旅行或许并不适合他们,“特种兵式旅游”看似匆忙果敢,却折射着青春愿景的软着陆,是年轻人们与世界的温柔相处。 荔枝时评:《“特种兵式旅游”的年轻人,奏起浪漫与现实的交响》 4.我们必须承认,高强度运动再加上睡眠被剥夺,会使人体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已经有许多“特种兵”旅行归来后,表现出连日紧绷再突然放松产生的疲乏和腰酸背疼。即便如此辛劳,他们依然甘之如饴,这背后潜藏着什么原因呢? 疫情放开后文旅的复苏应该是一大影响因素,此外年轻人用青春感知世界的热切也是一大内因。在内驱力的推动下和外部环境的许可下,一帮没钱没闲的热血青年愣是突破自身极限,在现实的夹缝中利用现代交通的便利和年轻旺盛的精力创造了这种新型旅游方式。 各大城市也可以把握好这波“流量密码”,以一种包容的态度满足年轻人的集邮心理,给年轻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打包式旅游景点、更经济实惠的民宿、更安全便捷的官方地图、更适合打卡的周边产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帮助他们更加从容地探索美景、体验城市的魅力。 比如近日以“淄博烧烤”爆火的淄博市推出的 40 分钟济南直达的高铁“烧烤专列”,山东推出的“高铁环游齐鲁”套票,都是在给年轻人提供便利的同时实现一种共赢。5.在认同“特种兵式旅游”方式的人群看来,不是所有人都有大把时间金钱悠闲旅游,能够去旅游去看到不同的景色去享受青春当下就是最宝贵的。另一方面,年轻人探索世界的渴望需要得到及时的满足。这是年轻人的主动出击,是大学生群体们用自己的方式对世界的拥抱和看世界的向往,除非本人,任何人都无法去定义这一场“特种兵式旅游”。 总而言之,“特种兵式旅游”也好,“赶场式旅游”也罢,这都是年轻人自主旅游探索世界、感知社会人情的方法。 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用一种更为开放的视角来对待。同时,对于年轻人游玩祖国大好河山的需求,有没有可能各方都能提供一点帮助, 就如之前厦门大学校方推出小长假,让“特种兵”不再那么赶时长,最近淄博推出旅游烧烤版火车,山东旅游高铁团购票来减少大学生们的旅游经费等等。 相信在各方的协助之下,更多的“特种兵”能够在实现旅行需求,享受青春年华的前提下更从容地旅游。 红辣椒评论:《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是景点赶场还是把握过半青春?》 山东淄博凭借“烤炉+小饼+蘸料”的烧烤灵魂“三件套”在社交平台上爆火“出圈”,引来“大学生旅游特种兵”的纷纷打卡。而后,千万粉丝打假博主 superB 太博主带秤探访淄博市场,消费十家店无一缺斤少两的经历又火爆全网。加之淄博文旅局长在烧烤专列上准备礼物等等操作,淄博可谓是在互联网上火得一塌糊涂。而除了互联网的热度,线下也迎来了一波淄博旅游热。 1.山东淄博,成功地把流量变“留量”。究其原因,除了宣传到位之外,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快速响应和商家的诚实守信。 淄博烧烤意外走红以来,淄博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并快速落地。成立烧烤协会,发布烧烤地图,设置烧烤公交专线,青年驿站半价入住,不允许出租宰客,旅游专列上准备礼物和城市介绍手册,举办淄博烧烤金炉奖,......政府的反应速度,政策的落地速度可谓是十分迅速。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直接解决游客的“住、行”问题,人们只需要去山东“玩”和“吃”就行了。这也让人们意识到“好客山东欢迎您”不止停留在口头上,更体现在行动上,使得流量变“留量”。 淄博能把流量变成“留量”,也离不开当地商家的诚信经营。不宰客,不涨价,不坑人,淄博本地的商家更是达成了“谁要砸了淄博的碗,淄博就砸了他的碗”的共识。 淄博商家的诚信、热情、厚道进一步打造了“好客山东”的城市名片,使互联网上淄博热的流量变成线下游客到来开心消费的“留量”。 2. “一个小城市努力抓住风口寻求突破,渴望被全国人民认可和光临的努力与奋发上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创文明城市吧,不只是干净,整洁,更是烟火气里的繁华。” 网络的记忆有限,太多突然爆火的地方犹如昙花一现。有关部门要抓住本地优势,倡导并监督商家诚信经营,将流量变成“留量”,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红辣椒评论:《淄博烧烤“出圈”:流量怎样变“留量”?》 3.淄博烧烤赢得全网关注,其实也是我们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之后,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一个生动缩影。 三五个人围炉一坐,吃着烧烤,合唱一支歌,谁见了都会羡慕。品尝美食,拍摄视频,喜欢同样的喜欢,体验同样的体验,这种同在感、同享性,某种角度看就是幸福感、确定性。 好客是地主之谊,开心是共同旋律。如果在此基础上,能让人领略当地的发展之势、人文之美,让齐都的积淀、闻韶的典雅、聊斋的奇幻深入人心,那就更可谓美事了。 4.网红城市不一定长红,因为审美总会疲劳,消费者的关注焦点总会改变。其实也不必长红,因为很少有城市能长期承载超大规模客流、超高频率曝光。最近,有淄博烧烤店“由于员工超负荷工作,停业休整三天”。这给城市治理者带来启示:经营城市如同经营生活,都需要掌握好前进节奏,做到张弛有度、久久为功。 在爆红爆火中保持冷静,警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努力找出城市发展的短板,进一步优化城市治理、促进文旅进步、改善城市形象,挖掘更多文化资源,筑牢更强文化底蕴,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为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人民日报评论:《“进淄赶烤”?做好服务、优化治理,让城市更有“淄”味》 笑果文化脱口秀演员 HOUSE(李昊石)近日在表演时,声称自己领养的两条野狗让他想起来八个字,“作风优良,能打胜仗”,被指疑似侮辱人民子弟兵,在网友间引发巨大争议。 5 月 15 日,笑果文化发表声明称,已无限期停止 HOUSE 演出工作,并向大众表示歉意。笑果文化表示,将无限期停止 HOUSE 后续一切演艺工作。 1. 有网友的评论曾让无数人暖心泪目:“黄昏将至,我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想不通这些身强体壮的士兵为什么会死,我在深夜惊醒,突然想起,他们是为我而死。”如今的我们出生在和平华夏,因为那些英雄的无畏牺牲才能有幸生活在岁月静好之中,才能够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基础,去接触、享受并追求包括脱口秀在内的各类文化艺术。吃水不忘挖井人,人民子弟兵是我们的守卫军,更是我们心中尊重和敬畏的英雄, 维护民族情感是我们的底线,也应是任何行业从业者的共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娱乐化,有些敬仰更不能拿来贬低、充当笑料。脱口秀的创作边界或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宽广,但是这却并不代表它的“冒犯”可以漫无边际、肆无忌惮。 事实上,真正的冒犯艺术应该建立在反思文化的高地之上。 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要想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关键在于他对生活、对社会的内省反思。用看似不经意的口吻、诙谐的语言,实柔中带刚地对社会现象一针见血、针砭时弊,这才是脱口秀真正的冒犯艺术。 2.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而反思文化对于冒犯,冒犯艺术对于脱口秀,我们所追求的也恰是正向的社会精神支撑,社会精神文化的传播绝不能容许底线问题的差错。 3. 文艺创作不能只停留在“笑果”,更应该追求社会的思考、影响之果。而脱口秀的冒犯魅力更应是在合理边界内,巧妙得到社会反思文化的加持和艺术处理。 冒犯并不等同于触碰法律与道德的“高压线”,肆无忌惮地博眼球、毫无敬畏地纵下限,观众不买单,大好的艺术之路恐怕也会就此“熔断”。 红辣椒评论:《脱口秀的冒犯艺术,应建立在反思文化的高地之上》 4 .低俗当有趣,与“积极、健康、向上”差之甚远;打着“开玩笑”的名义贬损军人荣誉,更是涉嫌突破法律红线的严重问题。 尊崇军人是全社会共识,创作玩梗应有底线。亵渎英雄群体的玩梗方式,一点也不好笑,也不会有人买单。网友们对于无底线烂梗几乎一边倒的批评和愤怒,正是这些共识直观的体现。 5.文艺不能为了“流量”,丢了分寸,失了立场。明是非、辨曲直、划底线,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不入误区、走上正途,赢得掌声和喝彩。 人民日报评论:《玩梗越红线,不是“不恰当”这么简单》 6.针对此次事件,处罚并不是目的,而是给脱口秀行业乃至整个娱乐行业敲响了警钟 , 娱乐并不等于在原则问题上无底线的纵容,文艺作品不能仅仅追求“笑果”,更应该追求社会之思,整顿行业秩序,引导文艺工作踏上正途,这才是处罚的意义所在。 7.细究效果文化“屡犯屡罚”的原因,一方面,随着脱口秀行业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想要“分一杯羹”,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在利益的诱惑下,他们失去了敬畏,忘记了责任。另一方面,伴随着脱口秀行业的高歌猛进,该公司的规范管理和高速发展间出现“裂隙”,在资本和流量的追捧下,他们被高速的发展势头迷惑,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忘记了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荔枝锐评:《一味地追求“笑果”,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5 月 23 日,国泰航空歧视非英语乘客录音曝光 。录音显示,空乘用英文说“若你不能用英语说,就不能用毛毯”。5 月 22 日深夜,针对网友在网络平台举报国泰航空空乘歧视非英语乘客,国泰航空发表声明表示,已知悉有关旅客在国泰航班 CX987 上的不愉快经历,对此深表歉意。目前已经联系相关旅客进一步了解情况,并会进行严肃调查处理。 1.网红“打工人小张”一直在坚持拍摄一组系列视频,叫做《今日份如何如何》,该系列视频的内容就是一些普通的教学,比如如何坐高铁、如何登机、如何租房子......这些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再简单不过的日常,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也是他们人生中可能为数不多的几次体验。 就像“打工人小张”一直在做的一样,我们的见识可以拿来分享和帮助他人,但绝不应该用于炫耀和歧视。 2.无论是“世面歧视”还是“语言歧视”,其本质上都是自身优越感的外在反映。 国泰航空空乘自认为用英语交流高人一等,所以看不起说普通话的乘客;发出“离谱”言论的网友自认为地铁随处可见,所以不觉得会有人没坐过地铁。可就是这些自认高人一等的歧视行为,反倒突出了他们的无知和狭隘。 “所谓的见世面,是去见识世界的每一面”。真正博学的人从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见的每一次世面,都只是广大世界的其中一面。 红辣椒评论:《从“世面歧视”到“语言歧视”,无知者才会自认高人一等》 近日,广州“地铁偷拍乌龙”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事件起因是一女子在地铁上见一大叔蹲着玩手机,怀疑对方偷拍自己。为自证清白,大叔同意其检查了手机相册。然而,在发现是误会后,女子依然选择在网上曝光。后该女子被证实为四川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引发又一轮热议。 1.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理所应当,却不能漠视甚至侵犯他人正当权益。必须意识到,无端指责不是维权,恶意揣测也不是维权,网络曝光更不是维权。 相比现实生活中,网络空间里任何信息的扩散和放大效应都会倍增。 一旦以讹传讹,炮制的谣言几经传播,就有可能会成为贴在一个人身上的牢固标签,影响乃至阻碍现实生活。 2. 从地铁上回应质疑,到女子道歉后选择谅解,“希望学校不要开除她,她(考上大学)不容易”,事件的当事人面对误会还以善意,既是对自己形象的最好正名,也让我们看到了类似事件的另一种解法。 是非对错,自有法律公理。信口开河、“暗键伤人”的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无益于事件的解决,更不利于网络空间的生态和社会秩序。 多一分包容,多一分体谅,社会才能少一些冲突,多一分和谐。这个道理很朴素,却也不容易做到。 “本人得到教训,公众得到教育,善良得到尊重”,未尝不是一个画上休止符的恰当节点 。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否通过类似事件,凝聚起网络言行的共识,保持维权有道、关注有度、就事论事,还互联网一片风清气正。人民日报评论:《“地铁偷拍乌龙”的正解,不能是“以曝制曝”和“以暴制暴”》 3.诚然,利用网络曝光不良行为、维护合法权益已经成为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有效的维权方式之一,但一段时间以来, 互联网上“小作文之风”盛行,颇有一些人掺入主观倾向甚至不当目的,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已经让维权“变了味”。对这种过度维权的现象,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倡导依法理性维权。 羊城晚报:《男子被疑偷拍后自证清白,仍遭女子曝光称“猥琐男”......过度维权了吗?》 4.新传专业硕士在学术和日常行为频触红线,让网络间充斥对新闻专业群嘲,这不仅是对新闻专业教育的一次警醒,更是对所有新传专业学子的一次教育。作为以“传递声音”“讲好故事”“塑造价值”为安身立命的专业,学生和从业者要时刻保持自律,端正身心,切莫歪了屁股,被激进思想和流量所绑架。 新闻与传播评论:《新传学子频触红线,立言之前先要正心》 5.舆论的道义双刃剑中,本身包含着一种网暴基因,在舆论中, 网暴不会止于舆论谴责,只会在义愤填膺中掀起新一波网暴。正义,正义,多少网暴假汝之名,套娃般地作恶,网暴逻辑正栖息在这种套娃正义感中。 ......对这个女子恨得咬牙切齿,然后呢?然后就是网络讨伐,说到网络讨伐,然后就是“人肉”女子的相关信息,名字、单位、照片、身份等私人信息,以组织化的方式发动攻击,将个人“游街示众”,恶语辱骂,向其读书的学校施压处理,甚至殃及其所读的专业,连带一块儿骂。 按三部门所发的最新指导意见,这不就是网暴吗?女子将已经自证清白的中年男子通过网络“曝光”打上“猥琐男”标签,这是网暴,有人将女子个人信息扒出来晒在网上带动攻击,这也是网暴,这是网暴的套娃。 6.......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痛恨网暴,恨的只是,网暴错了人。 舆论在网暴问题上并没有是非和法律界限,主要看网暴对象判断网暴是非。 当根据网暴对象是好人、坏人来判断是非时,决定了套娃逻辑,没有一个网暴者不觉得自己有一个正义的初衷,不觉得对方是一个坏人、罪人、渣男、渣女、该受攻击的人。 跳出网暴的套娃正义,只能依赖法律,靠刑法把网暴者送进监狱,让不负责任的平台受到惩罚。网暴自循环,只能滋养错误的正义观,让网暴逻辑不断套娃连绵不绝。 吐槽青年博士:《你真恨网暴吗?恨的只是网暴错了人吧》 近日随着高考结束即将迎来出分、报考季,很多高三学生及其家长都开始寻求各种途径择校,而“考研名师”张雪峰则成为途径之一。最近,早期张雪峰指导视频被翻出,他建议一个590分考生家长,如果孩子执意报考新闻学,建议把孩子打晕,选任何专业都比新闻强。 该言论引发了包括重庆大学张晓强教授、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暨南大学谭天教授等在内的多次讨论,张雪峰也在微博上多次回应此事件。 1. 理会这种无厘头的言论,并非这种言论有何挑战性,而在于专业太缺乏自信,虚弱自卑到连这种言论都要辩驳。到大城市,到最好的新闻学院,与一群自由奔放的灵魂相遇。 2.新闻并非是“无学”的,新闻的专业知识不是“内向内敛”的垄断,而是外向的开放,是围绕未来所报道的新闻而进行的知识积累。 新闻教育家詹姆斯•凯瑞说,新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 他借用已故历史学家奥克肖特对历史的定义“定位于过去的真实之整体”,给新闻下的定义是:定位于现时的真实之整体。――每天变化多端的新闻,不会按经济、政治、文化、国际、体育、社会的领域去化,它的事实本身是一个整体,是社会整体真实的一部分,所以需要文史哲的宽阔视野。新闻专业的训练,就是以文史哲的通才为基础,在实践中去训练“认知现时真实之整体”的新闻思维,“专业知识再生产”远高于专业本身,专业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再生产能力。 习惯专业上的自闭和内卷,没有以文史哲为基础的通才积累,想抱着几本新闻专业的书就想学好新闻,以考研式的知识点结构去积累新闻专业知识,那,就算了吧。 吐槽青年博士:《张雪峰并不全错,我也劝你慎报新闻》 3.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因676分选了考古专业,被一些网友冷嘲热讽,“到时候就业就哭了,分分钟钟教你做人!”但是,钟芳蓉自己却说,“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在校期间,2021年,钟芳蓉还参加了“中国考古大会”节目,用扎实的知识向大家讲解了贾湖遗址的文明和故事。 事实证明,她喜欢,她努力,她也能贡献。 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然后再综合考虑其他意见,千万不能本末倒置,缘木求鱼,更不能一味把某些“网红”话语当成金科玉律。 一些网络发言看似有理,实则过于偏激,也不符合事实。比如,“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的依据何在?这里“好”的标准是什么? 难道有学生想上新闻学,也就因此掐灭心心念念的希望,委屈自己读一个别人认为的“好”专业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明摆着的。“把他打晕,报个别的”,这种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情况的断言,毫无来由,甚至已经夸张成为一种恐吓,自然也非忠告。 4. 事实上,新闻学是人人都应掌握的一门“必修课”,轻视新闻学专业则难免一种傲睨自若的自大心理。比如,在万众传播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假?我们普通人每天通过社交媒体接收的信息是严格的消息吗?我们需要考虑信息来源吗? 5.又比如,那些在网络上夸夸其谈的人们有过采访求证吗?如果没有,那么他们的信息是如何获得的?他们又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的? 如果我们听从了这些没有来由的话语,不但影响我们对社会的认知,也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实际利益。 解答这些问题,恰恰就需要用到专业的新闻知识,而且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更需要新闻学的培育。 5.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22年)》统计,2020年,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达100多万。 具体而言,报纸从业人员有17.1万,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有101.1万。而且,这还不包括社交媒体以及各个单位、公司中从事新媒体的工作人员。如此一个能够容纳几百万岗位的专业,怎么就成为了某些“网红”口中的“闭眼摸一个都比新闻好”的呢? 6.退一步讲,大学设置新闻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新闻专门人才。 这样一个大学专业学科的好坏,当然不能简单从职业培训的层面上来衡量。否则,就是把大学庸俗化功利化,把大学等同于就业辅导班。这显然也跟我国大学的办学宗旨相违背。 这些年,我们的大学一直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大学要培养的也正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而不仅仅是“哪个热门考哪个”的考试工具人。 以上,就是播播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语料啦! 大家可以放进自己的语料库和案例库,在自己进行评论写作练习的时候,也可以多多翻阅,实现高效练习、快速提升!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E妹2.0
知知
卷卷3.0
卷卷2.0
胖胖
小S
小S 2.0
卷卷
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